◇2023年9月,习在黑龙江省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要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学技术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东北地区站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保障国家五大安全的高度,发挥产业基础雄厚、拥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具备较为完善的科学技术研发体系和人才队伍等优势,加快建设具有东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东北产业门类完整、工业体系完备,拥有生产大国重器、保障国防安全的特色产业优势。东北各地通过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央地合作、优化营商环境等一系列举措,激活经营主体活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2023年,辽宁、黑龙江、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8%、12.3%和11.4%,整体实现较快增长。
◇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战略型、领军型企业,沈鼓集团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设计制造大型复杂压缩机、高端核主泵等重大装备的制造企业之一,已为我国能源化工行业提供了万余台套“心脏”设备。
◇今年1月,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自主研制的“吉林一号”卫星,开展了我国首次星间激光100Gbps超高速高分辨遥感影像传输试验并取得成功,为超高分辨遥感星座的海量影像数据实时下传提供了技术保障。
◇截至目前,黑龙江累计培育省级智能工厂14个、数字化车间265个。这一些企业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后,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降低20%至3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以上。
◇内蒙古自治区加快发展以绿色算力为核心的特色数字化的经济,大力推进绿色算力、算力调度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区数据中心服务器装机能力达到250万台,建成和林格尔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2023年9月,习在黑龙江省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要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学技术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2023年10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逐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东北地区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站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保障国家五大安全的高度,发挥产业基础雄厚、拥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具备较为完善的科学技术研发体系和人才队伍等优势,加快建设具有东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年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创造了十年来最好水平,走出低速徘徊局面。沈阳立足装备工业强链建群,布局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等;长春用好科研院所,谋划未来产业;黑龙江省把生物经济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东北以冰雪旅游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吸引了慢慢的变多国内外游客,市场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提升不断提振强化发展信心。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东北地区以创新引领产业体系调整和优化,以数字技术全面渗透夯实制造业数字化基础,推动优势行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逐步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加快布局新质生产力,奋力谱写全面振兴新篇章。
工作人员在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准备组装设备(2023 年 4 月 28 日摄)张涛摄 / 本刊
从工业母机到重型工矿装备、核电化工装备、高铁客车、工业机器人、船舶、飞机……东北产业门类完整、工业体系完备,拥有生产大国重器、保障产业安全国防安全的特色产业优势。
东北各地通过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央地合作、优化营商环境等一系列举措,激活经营主体活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2023年,辽宁、黑龙江、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8%、12.3%和11.4%,整体实现较快增长。
——国企“领衔”提升装备制造产业先进性。“我刚刚参加了一个180万吨/年乙烯项目的研讨会,这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乙烯项目。这一个项目要采用沈鼓研制的压缩机,成功后将是我们又一个里程碑项目。”沈鼓集团副总工程师姜妍说。
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战略型、领军型企业,沈鼓集团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设计制造大型复杂压缩机、高端核主泵等重大装备的制造企业之一,为我国能源化工行业提供了万余台套“心脏”设备。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股权结构,提升经营活力和竞争力,集团持续加快新一代压缩机、氢能装备、海工装备、核电主泵等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步伐。”沈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戴继双说。
中国一重集团“三项制度改革”、鞍钢本钢两大钢企重组、招商局集团入主辽宁港口、中国通用集团接盘沈阳机床……随着一批大型国企改革有序推进,东北制造正焕发新活力。
“工厂创新应用多个数智化场景,通过自主研发一系列系统软件对生产流程进行管控,生产质量、效率、成本等核心指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一汽新能源动力总成事业部总经理帅睿说。
东北各地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吉林围绕“一主六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战略谋划国资国企发展;黑龙江谋划了地方国企振兴专项行动等七个专项行动,力争到2025年,在智能矿山、寒地施工、高端制造、石墨新材料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央地合作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在深圳东南约180公里的海上油气平台,我国自主研制的“太行7”燃气轮机正稳健运行。这是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气轮机,来自中国航发集团和沈阳市政府共同出资组建的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
“我们积累形成了数百项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材料、新规范,有力支撑了国产燃气轮机自主发展。”公司研发中心产品设计室主任申春艳说。
围绕工业“六基”,辽宁省组建省工业母机创新中心,推进高档数字控制机床五轴头等约200个产业基础再造重点项目。
东北全方面推进与央企之间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合作。近期,辽宁徐大堡核电站1号机组核岛工程全面开工;吉林省与有关央企集中签约48个合作项目,签约金额1783.41亿元;黑龙江省与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推进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投资合作协议;中国广核集团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千瓦时,成为中国在运最大陆上风电基地……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近期,辽宁双喜喜文化产业园项目在沈阳正式签约。1956年,双喜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在沈阳生产出新中国第一口压力锅,20世纪90年代因发展受困出走珠海。公司董事长姜天恩说:“吸引我们回来的是东北一直在优化的营商环境。”为了让“双喜”回家,省、市、区三级专人对接、专班服务。目前企业对投资沈阳充满信心,已引进10多亿元资金准备建设技术创新研究院、电商基地和双喜喜文化产业园。
吉林省15958项热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以全程网办方式实现“省内通办”,11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内蒙古完善“一网通”平台,实现企业开办和简易注销“一件事一次办”“掌上办”业务功能,通过优化流程、共享数据、综窗改革,企业群众提交办事材料平均压减57%。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激发和释放了民营经济活力,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布局重大产业、未来产业,进一步发挥其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在位于吉林长春的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卡车厂焊装车间内,流水线上的机器人对零部件进行焊接作业(2024 年2 月 7 日摄)许畅摄 / 本刊
东北地区以满足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以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在数字控制机床、工业机器人、航空装备、核电装备、新能源汽车、高性能医疗装备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中,发挥产业底蕴和科技优势,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基础支撑能力。东北地区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等一批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中国一重、中国一汽等技术实力丰沛雄厚的企业,具备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的基础条件。“沈大哈长”是中国最早建立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城市。
今年1月,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自主研制的“吉林一号”卫星,开展了我国首次星间激光100Gbps超高速高分辨遥感影像传输试验并取得成功,为超高分辨遥感星座的海量影像数据实时下传提供了技术保障。“我们正在以‘吉林一号’为抓手,全力发展‘航天+’,聚力打造新装备产业集群。”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贾宏光说。
哈工大空间机械臂等多项“硬核”技术为神舟十五号等大国重器保驾护航、哈工程“星海1000”极地探测无人潜器探幽北极……东北地区在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航空航天、农业育种等领域不断取得创新成果,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对国家战略形成有力支撑。
——再造产业优势,护航产业链安全。从能源矿产到高端装备制造,从新材料到精细化工……东北地区推动各产业之间协同发展,形成集群效应,夯实产业基础,再造产业优势,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大连湾畔,大连华锐船用曲轴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主机手在国内最大的曲轴车床上紧盯操作面板,查看曲轴加工的进度。大型船用曲轴被称为“巨轮之芯”,是船用柴油机的核心部件,具有技术方面的要求高、制造难度大的特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型船用曲轴生产制造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
从“捅破窗户纸”到连续上台阶,再到跻身全球领先行列,此公司“十年磨一剑”,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我们的第一个产品只有42吨,现在已达到488吨,站上了世界曲轴制造的第一梯队。”公司副总经理郎雪刚说。
位于内蒙古赤峰高新区元宝山产业园的远景年产152万吨零碳氢氨项目总投资约400亿元,利用先进的新能源消纳工艺,使用上游风光电厂提供的绿色电力,实现100%绿电制氢。“我们以全流程零碳的方式,打造绿氢及其应用一体化示范。”远景零碳技术(赤峰)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赛庆新说。
以航空工业哈飞、中国航发东安、东北轻合金3家企业为龙头,哈尔滨市聚集产业核心配套企业百余家,航空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打造常态化“产学研”交流对接平台,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有机衔接。东北各地聚焦产业需求,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高新产业园区功能定位等举措,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有机衔接。
走进长春芯光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各类高科技设备仪器——应用于农业生产、环境监视测定领域的光谱芯片,测风激光雷达,会语音报警的智能种肥测控装置等。长春理工大学孵化的长春芯光产业园成立于2021年末,将校内教师科研成果为主的项目集聚于此,聚焦光电、芯片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国家和地方需求,打造光电信息科技公司的集聚地。经过两年多发展,产业园已经有30多个科技成果实现本地转化,年产值达2亿元。
东北各地正以系统思维,从人才、产业、金融等各维度协同发力,补齐“产学研”衔接短板,夯实科学技术创新根基。
工人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呼和马场风力光伏发电场检修风机(2023 年 5 月 23 日摄)王正摄 / 本刊
抓住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我们国家的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东北地区推动实现互联网、大数据、AI与制造业的深层次地融合,增强发展新动能;利用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驶入“快车道”。在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汽轮机厂,汽轮发电机冲片自动叠装车间生产线上,黄色的机器臂“上下翻飞”、精准装配,展现了老工业基地“数实融合”的生动实践。
“机器人的应用,使叠片间偏差量由过去0.1毫米下降到0.05毫米,效率是人工叠片的3倍。”公司技术人员董巍介绍,机器正取代高风险、高劳动强度,高重复性岗位,带动人力成本下降、工作效率提升。“十四五”期间,哈电集团将投资10亿元建设“数字哈电”。
截至目前,黑龙江累计培育省级智能工厂14个、数字化车间265个。这一些企业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后,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降低20%至3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以上。
在“数智化”大潮中,东北“老字号”装备制造企业,积极拥抱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拓“老中生新”、高水平发展的新天地。鞍钢集团、中国一汽等大规模的公司加快从传统生产制造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转型。
——强化数字新基建,布局未来产业。人勤春早,“算力”开跑。在沈阳首府经济开发区,由百度集团与沈阳市皇姑区共同建设的沈阳智能计算中心施工正酣。千里之外,该中心位于河北的“飞地”机房内,64台A800服务器飞速运转。
据沈阳首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介绍,该项目由智算中心、创新中心、赋能中心、人才中心、生活中心组成,规划算力500P,一期建设208P。项目旨在打造自主可控、软硬一体的AI和元宇宙全栈基础设施,可为入驻公司可以提供端到端的AI和元宇宙算力支撑、数据服务、算法服务和模型服务。
目前沈阳智算中心到位的160P算力设备,已经通过托管的方式,进入到“飞地”合作伙伴的数据中心开始工作,并对外提供算力租赁服务,预计半年产生千万元算力收益。
数字新基建建设,正在为布局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创造更多机会与可能性。哈尔滨市抢抓AI发展机遇,获批了我国农业领域首个“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内蒙古自治区加快发展以绿色算力为核心的特色数字化的经济,大力推进绿色算力、算力调度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区数据中心服务器装机能力突破250万台,建成和林格尔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
——现代生物、新能源等新兴特色产业加速推进。利用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优势,东北四省区全力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生物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我们采取自主创新、联合开发、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充实研发管线,聚焦高质量仿制药,强化首仿、快仿,坚持高质量研发。”东北制药研究院院长刘素娜介绍,近三年来企业已先后有15个新产品获得注册证书或登记号,盐酸羟考酮注射液为国内首仿,填补了国内空白;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为国内首家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且采用自研自产原料药,打破了进口原料药的垄断地位。
三生制药、成大生物、兴齐眼药、东软医疗等一批生物医药企业不断突破创新,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
“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把生物经济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打造生物医药千亿级和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服务等产值规模超百亿、产业链齐全、配套完善的生物产业集群。
作为风能、光能富集地区,东北围绕资源优势加速布局清洁能源,从传统能源基地向清洁能源基地蜕变,蓄力高质量发展。
在内蒙古通辽金风风电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紧锣密鼓地组装风力发电机组的主机。“产品采用上风速、三叶片、水平轴、中速传动设计,具有安全可靠、环境友好、对电网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很受市场欢迎。”公司副总经理赵习伟说。
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一排排风机矗立在大地上,在风力带动下,源源不断的绿电通过鲁固直流特高压线路送到华东地区。另一边,松原市新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高度智能化的工厂里,机械臂按程序设定完成生产工序。经过多个流程后,崭新的太阳能光伏板被制造出来,打包后将运往内蒙古、辽宁等地。“现在订单很多,我们正开足马力,24小时不间断生产。”公司CEO王玉学说。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一个生机勃勃、充满了许多活力的东北正奋力走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可持续振兴的康庄大道。
(采写记者:金风 牛纪伟 孙仁斌 于嘉 白涌泉 郭翔 于也童 孟含琪 杨思琪)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